2018年3月30日下午,歷史研究所“國故新知”系列講座第四期在華中科技大學東五樓406會議室舉行,主題爲“想象的異域:歷史時期對南方民族地區地理認識的演進”
,由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劉祥學教授主講。歷史所夏增民、朱冶,武漢大學吳兆豐老師以及本所研究生和其他院系學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劉祥學教授便談到內地對邊疆的直觀認識問題
。在研究邊疆史的過程中,他發現中國內陸人民對於邊疆的態度是功利而又矛盾的
,在王朝衰微之時會認爲邊疆的重要性很高,但是在和平時代,邊疆又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而這種態度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對邊疆偏遠地區的歧視和偏見 。造成這種歧視和偏見的原因有二,一是邊疆本身條件和環境相對比較惡劣,二是親身去體驗過的人有限
,大部分人的邊疆印象還是依據想象而來的。即使到了現代化的今天
,邊疆與我們的心理距離仍然十分遙遠 。因此,瞭解人們對邊疆的認識演進,是推動邊疆史發展的重要課題。

接着,劉祥學教授介紹了歷史時期文獻所記載南方邊疆的狀況
。他指出,長城以北、五嶺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古時被稱爲“異域”,而“異域”一詞本身就是帶有貶義的,“異”的含義即是地理位置遙遠、風俗習慣與中原人民迥異。也因此 ,在古籍對邊疆地區的記載中,都沒有跳出貧瘠和貧窮的框架 。貧瘠指的是土地貧瘠,貧窮是指人民貧窮。古籍記載者對於邊疆的描述也帶有感情色彩,比如在寫到嶺南地區人民食用蟲子時
,忽略了不同地方人的飲食習慣不同,而把食蟲一事單純認爲是貧窮的表現
。
另外 ,南方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溼熱之地,有男性早夭之例,瘴氣分佈也十分廣泛 ,在文字記載中就很易被訛化爲一個危險之地
。
還有
,南方地區往往被描述爲蠻荒之地。比如裝束、風俗、飲食等都有讓內地人駭怪之處
。然而,這些奇異的風俗 ,往往也是內地人不瞭解所致
。像廣西地區的民衆有鼻飲這種風俗,劉祥學教授認爲,按照文獻的記載,鼻飲的準備步驟並不簡單,如果只是爲了滿足飲水的需求,進行過複雜的步驟是得不償失的,更大的可能是鼻飲是一種表演性質的雜技,被觀看到的中原人民誤認爲是日常風俗
。
劉祥學教授還從地理的角度分析了《水經注》一書中,對於嶺南的山水記載有誤。古時,事物傳承的載體有限,人們往往都是通過閱讀書籍瞭解沒去過的地方 ,如果書籍記載中也包含着偏見和錯誤的話,就更容易以訛傳訛,將偏遠之地歧視爲只有貧窮、落後和古怪的地方
。這也啓示我們,在應用史料之時,要辯證看待、靈活應用 。

最後 ,劉祥學教授重點論述對南方邊疆地理認識的演進問題。他認爲,在歷史時期,內地人對南方地區的認識由北向南漸次加深,由平原向山地逐步推進
,對邊疆的地理圖像有一個由模糊向清晰的發展過程,而這與交通的發展和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也顯示出民族關係密切度的不斷加強 。
講座結束後,歷史所的研究生及其他院系旁聽的同學圍繞着演講中提到的少數民族風俗、南方氣候、統治者對南方地區的態度等問題與劉教授進行了交流 。劉教授對上述問題一一做了詳細的解釋,尤其提到,在討論這一課題的時候,我們的目光不能僅僅侷限於中國,要拓展到世界去看待
,才能以更全的視角來理解這一問題。
(撰稿:馬子舒)